「來諮商的案主,並非皆有意願朝轉變邁進!

 

這句話,在螢幕上打了又刪、刪了又打、修改之間,斟酌著用什麼詞語表達能避免易引起偏見與主觀態度的文字,同時符合實務現場遇到的狀況。

 

諮商心理師是醫療人員,提供的晤談屬於醫療行為。

 

看到「醫療」兩個字你腦中會出現什麼?我相信十之八九是我們都有的經驗,就是感冒時到耳鼻喉科讓醫師看診的經驗。醫師詢問我們「哪裡不舒服?」後,聽診器、壓舌棒、噴鼻器等器具出動,接著開藥、領藥、按時吃藥。看病的過程病人不需要承擔起太多的主動(除了主動就醫、訴說病情),醫師就會依照經驗下診斷與開藥,如此專家式、被動式的醫療模式成為我們熟悉的樣貌。倘若將此套用於晤談式的心理治療上,可說是慘劇的開始。

 

慘劇一:你是專家、你應該要清楚我怎麼了、幫我解決!

在生理的醫病關係裡,醫師是治療症狀的專家,在心理的醫療關係中,個案是自己的專家!後現代心理取向相信「最了解自己的是自己!」這句話對部分個案來說是個「屁」,個案會說「如果我了解自己我怎麼還會來找你」。在這個假設下,我們會遇到一些倒垃圾的案主,一股腦地將垃圾倒出,認為專業心理師(專業垃圾回收者)應該要有能力將垃圾變成黃金,請注意喔,這裡指「心理師應該要會」而不是「自己會」。

 

慘劇二:我為什麼需要改變,我只想身邊的人改變!

我遇過一位案主,連續幾個學期都申請晤談,每學期申請晤談倒也沒什麼好與不好,在社會裡走跳嘛,總會遇到許多挑戰,但這位案主每學期都說著「相同」的挑戰,如果我們將挑戰視為快打旋風裡的對手,而且還是「相同的」對手,案主的招式始終如一,我有時會想案主該不會以為晤談像是集點、集滿10點就會換到奇蹟。

 

慘劇三:只是想討拍!

諮商關係可以算是特別的關係,特別的意思是指日常人際互動裡很難且不常存在的互動模式。五十分鐘到一小時的時間中,諮商師全心全意與你同在、試著設身處地的感你所感、知你所知。討拍型案主特別會在前幾次的晤談裡回饋說「每周一次的晤談很棒,有人聽我說」。小吳就是這樣的個案,建立關係的階段時,小吳每一次都是以小跑步的方式進入諮商室,表現出對晤談的期待,然而到了晤談進入工作階段,心理師發覺並指出小吳言語與行為上的不一致、以及協助他認清人際界限時,小吳出現了抗拒,最明顯的就是晤談結束後急忙地離開,漸漸地乾脆不出席、不接電話。

 

陪伴案主長出翅膀,飛向他期待的天空(目標)是晤談關係與過程裡最想美的畫面。經過幾次挫敗(是我不夠專業嗎?為什麼案主停滯不前?)、無奈(聽著案主訴說的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為什麼我這麼衰)後,我終得相信有些案主(即便是主動申請晤談)並非真的想讓自己過得自在與讓情緒穩定。

 

如果案主選擇被動,尊重他的選擇,並祝福他有其他的法門協助他得到他所想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君柔心理師 的頭像
    君柔心理師

    【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君柔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