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31/7035b37818854d289728bf04fd590cef_th.jpg
找「懂」的人說話,比說什麼話還要重要。
「你為什麼心情不好?是什麼事情影響到你嗎?可以說出來啊?」華仔關心地問著鬱鬱寡歡的隱兒。隱兒低著頭說:「不知道‧‧‧」華仔此刻像熱鍋上的螞蟻,心中碎念著:「怎麼可能不知道?心情不好不是都有原因嗎?」想幫忙卻無計可施的華仔此刻故作輕鬆的說:「好啦,別想太多啦!」
類似的對話經常出現在生活裡,你或許也曾或經常對身邊的人說「別想太多」,如果是這樣,那麼恭喜你踩到了大地雷,我的個案不約而同地跟我分享「我最討厭聽到XXX跟我說:不要想太多」。
「不要想太多」意味著「我不想懂(或沒有能力懂)此刻你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想找人聊聊,因為我們期待被聽到、被懂得、被呵護,也正因為信任對方、希望對方懂得而訴苦。對於多數人來說,聽不到重點的情緒低潮容易使聽者陷入尷尬(我該說什麼?他到底在說些什麼?)場景中,不知如何是好。事出必有因,心情不好總會有「原因」的不是嗎?如果聽得出原因還可以幫忙解決(雖然常常是幫倒忙),反倒是「我不知道」真叫人像熱鍋上的螞蟻,沒有了方向,也激發起了聽者的焦慮(幫助上對方的焦慮)。當聽者的焦慮被點燃後,焦慮者很難有多餘的心力花費在另一個人身上,也因此「不要想太多」成為減低聽者焦慮、緩解尷尬場面、好像有做些什麼的便宜選擇。但「不要想太多」在此刻意味著「你的感受不重要」,因為我只注意到我的焦慮與尷尬。
「不要想太多」意味著「你的煩惱沒什麼大不了」
身在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要額外撥出時間與空間去聆聽另一人的煩惱相當耗費精力。我想邀請你將心比心,白話來說是「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怎麼想、怎麼感受」。你也曾有過心情不美麗之時吧,有時候是由許多瑣事累積而來的啊雜(內心煩悶),一時半刻還真不知道該從如何說起這煩悶,對吧!此刻的你不會想聽到「不要想太多」對吧?如果能不想早就不想了,哪裡需要別人來說,對吧?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那麼我想你懂「不要想太多」的背景聲音是「你的這些日常小事,沒什麼大不了」。
「不要想太多」意味著「。」
人們天生愛說話多於聽話,如果說話屬先天具備,那聽話則是後天培養,但學校教育卻沒有「聽話」的學科,家庭內也缺乏聽話的培養,父母往往是看當下的心情決定聽話的品質,心情好時就讓孩子多說一點、心情不美時則要孩子有耳無嘴,久而久之我們不會聽話,也沒有耐心聽人說話,「不要想太多」成為句點,我有好多案主曾說「爸媽說因為我愛亂想才會得憂鬱症,他們不想聽我說這些話,他們要我不要想太多。」
「不要想太多」其實可以換句話說
踏上諮商之路,我覺得最難學的就是聽話,聽懂對方說的話、聽到對方話中話、聽見對方內心深處想傳遞的話。很多時候,不是對方不願意說、而是來不及在聆聽者耐心被磨光前說,或尚未準備好說。如果你曾經有想要陪過誰、或此刻想培養陪伴的能力,第一步就是戒掉「不要想太多」的回應方式,只聽不說的陪伴(當然過程裡點點頭、「嗯」的回應,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聽)都比「不要想太多」能與當事人同在。如果你真的想做些什麼,提供你一個公式,多用幾次後你將慢慢地發展出屬於自己陪伴語言。
關心小公式(括號內的詞請自行替換):
「我發現(你臉色不好/你心情不好/你好像很生氣),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件事,你的想法/感覺/心情 是‧‧‧」
「我能做的也許有限,但如果可以,你希望我為你做些什麼?」
如果你沒有耐心聽話、對於接收負面訊息與情緒的耐受力較低,還不想學習聽話,那麼,請先學著「不要說話」,不要在釋出關心後卻又說「不要想太多」,這是十分傷害關係的舉動。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我的臉書粉絲頁,按讚與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