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__190554124.jpg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在一次課程中相遇的編劇同學推薦給我,她說這本書以及其他幾本推薦之書使得獲得滋養。

 

最近,經常有著想閱讀非心理專門學門相關的書籍,然而經常是一閃即過的念頭,划著網路書局與網路圖書館,我依然會在自動導航系統中前往與心理、情緒、紓壓、諮商有關的書籍搜尋與瀏覽。

 

這是一本23篇故事,寫給中年者照顧長者的書,也是生命走到上有老、下不一定有小,從汲汲營營追求成就,到放下在外的奔波與成果,回到最熟悉但也不熟悉的家中的點滴。張曼娟作家透過文字的溫度,讓身為主要照顧者的人獲得同理共鳴,讓身為子女者見習到可能面對的生命章節,讓生而為人的我們看見愛的共修。


 

「有過照顧經驗的人都知道,最煎熬的部分並不是病痛,而是情緒,老人家年老體衰,感覺到死亡的威脅,於是性格中的陰鷙、貪婪、怨毒、恐懼、懊悔,占據了身心,也波及到身邊的人。」「有人說,照顧老父母就像照顧小孩一樣,其實,真的承擔起照顧責任,就知道不一樣。照顧小孩,是在父母的秩序下過生活;照顧父母,仍是在父母的意志下過生活。」

 

偶爾至機構帶領主要照顧者的舒壓課程,以及長照機構的長照人員情緒舒緩課程,我看到的是在看似沒有終點的長跑馬拉松下,堅持著的跑者。

「父母親越來越老、病、弱,而後我們失去他們。等我們完成照顧重任,我們也要邁入老、病、弱」這個歷程怎麼可能「會好的」!

當我們預習著老去,明白老後所需,接受這份逃也逃不了的人生失落,或許身不自由,但心不恐慌。


 

在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任務中,中年危機發生於35-55歲間,上有需要照顧的父母,下有需要經力、心力、體力的後代與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職場後輩,可說是全人生發展階段中既有自身任務、又有照顧者任務的時期,此時的社會心理危機是生產力與停滯間的角力,是人生旅途中包袱最沉重、挑戰頻繁的階段。

 

「走道中途才發現自己被卡住了,卡在上一代與下一代之間;卡在上司與下屬之間;卡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正因為卡住了,停下來才能把自己看清楚,在情感與人際關係中,終於可以面對並且認真思考,關於中年這件事,而後清爽自在地往前走去。」

 

是拉扯,或是放手;是誤解,或是和解。
這一段漫漫長路,是一段關於失落與失去但也關於找到與相遇。

 

與助人領域的朋友談到,政府大量給予18-29歲的青年,以及65歲以上的銀髮族相關的工作、身心觀照,那成年期、壯年期的民眾呢?處於這段夾心時期的人們,處在中年危機的人們,顯然也很需要有人告訴他們、你們、我們「還來得及的時候,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學習在親密中獨立,在獨立中親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君柔心理師 的頭像
    君柔心理師

    【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君柔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