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嘗試與見識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每一次新的嘗試,無論結果對個人主觀認定是成功還是失敗,事實上都是一次從未知到已知的機會,為我們的資料庫與視野注入新的一筆資料。正是這些嘗試,讓我們從一個看似有限的起點,逐漸延伸與廣闊更多選項與資料庫。
「我想全面思考後,確認這樣做沒問題才採取行動。」
「我想確定後再採取行動。」
■嘗試是見識的開端
當我們嘗試一件新的事物時,往往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以及突破自己害怕失敗、擔心未知的心魔。心理學家Bandura自我效能理論(Self-Efficacy Theory)說明人們在是否投入與能否完成任務下對自己的相信(我是可以的)會直接影響行動意願,以及投入後的結果。意味著,突破自我設限的心魔以及舒適圈不僅是行動開始的關鍵,也是對自己能力的”積極”肯定。在嘗試的過程中,我們接觸不熟悉的事物與領域,接著我們就逐漸熟悉了這個不熟悉,因行動而創造「我知道」。嘗試行動開啟了所見所聞所感(白話文是:我看見、我聽聞、我知道我喜歡或不喜歡),拓展個人鑑識,包含對外的多元與對自己的了解。
■見識是膽識的養分
隨著所見所聞所識的增加,我們對所處的環境與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也因此又收集到更多的自我認識:我喜歡、我不喜歡;我想要、我不想要;我可以、我不可以。認知行為理論(Cognitive Behavioral Theory)強調,經驗能拓展我們的認知模式(知意行)與情緒反應(情)。見識讓我們能更好地明白什麼是我想追求的堅持、值得追求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所見所聞的累積讓我們獲得了面對未知的信心與從容,這些過往的經驗成了自我效能的養分,面對未知的冒險即便害怕,因為過去的經驗讓我們相信這一次也是透過行動累積見識。
■嘗試的行動與見識的累積成為正向循環
嘗試與見識之間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每一次嘗試行動為我們帶來更多具體見識與感受,而每一次見識的增長又能為下一次的嘗試注入更多的膽識與勇氣。正向心理學之父Martin Seligman提出透過持續探索與學習能提升心理韌性(Resilience),心理韌性使我們在面對挑戰時具有應變能力,以及保有樂觀心態。
嘗試帶來見識、見識帶來膽識,膽識又帶來更多嘗試,當這個循環不斷延續,能力、眼界與格局隨之不斷擴大。
■行動是關鍵
這一切都是「行動」。僅僅停留在思考或計劃階段並不足夠,我們需要付諸實踐。
認知行為治療中,行為活化(behavioral activation)藉由行動投入帶來正向感受的活動,改善心情。在生活中持續留意、尋找並參與能夠增加積極情緒和滿足感的活動,這裡有個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必須投入行動,才能知道什麼事情能帶給你積極情緒與活力。就好像你必須要真正上路,才能看見沿途的風景,以及發現對你有意義的畫面。
走不動時,不妨找個靠譜的人陪你一起走一步是一步
不斷嘗試帶來見識,而見識帶來膽識,這是一個無限行動與成長的過程。
勇於嘗試、樂於擴展見識,便能在人生的畫布上繪出更加多彩的圖景。
其實你不是缺乏行動力,而是還沒有穿上鞋、邁出踏出家門的那一步。
第一步是什麼?穿上鞋吧。
第二步是什麼?打開門吧。
第三步是什麼?跨出第一步吧。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