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看透部看破.png

圖片來源:https://goo.gl/images/FiibGL

 

大學,進入社會前的預備學校,開始學習50%的獨處與50%的社交。

 

大學指考陸續放榜,九月的大學校園即將迎接一批新鮮人。對於新鮮人而言,有別於過往兩點一線的校園與家庭生活外,將擁有更多的自主與自由,也將迎接更多面向的挑戰,其中「人際關係」將會是一場巨大的轉變,你準備好面對了嗎?

 

「越大越不容易交到朋友」之議題在論壇中經常看到,很多人感嘆「交不到真心朋友」「大學朋友是利益朋友」「高中的朋友和大學的人際真的不一樣」。這樣的感慨與無奈不曾間斷。我們鼓勵當事人接納友誼變故時期的各種情緒狀態外,也從理性的角度看待與分析「人際」這檔事。

 

 

懂了「親疏隨緣」,才能放下人際關係中的來來去去

 

空間距離

「空間上的接近」是早期關係建立的首要條件。童年時期的人際單純,主要建立於分享玩具與遊戲,玩伴多半是隔壁鄰居、學校或安親班的同儕,這些幾乎天天見面的人。

很多人說高中的情誼單純且長久,許多超過十年的感情往往是這時期建立。這階段,一群人超過八小時的緊密相處,共同經歷大小考試與共享目標,符合了空間上的接近外,在心理距離與革命情感上更是共成一線。

 

心理距離

進入青春期,除了空間距離外,心理距離是維持情感能否持續前進的另一重要條件。在關係裡彼此擁有相似的興趣與價值觀,更重要的是,我們自我揭露,共享彼此的秘密。空間與心理距離的接近使關係產生信任。

 

朋友的定義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書中提到一項活動,隨機在街上詢問路人對朋友的定義,將回答整理後發現最常出現的是「值得信賴」「關鍵時刻幫得上忙」「互相坦承」「了解彼此」,其核心因素為「信任」。

 

如果,空間與心理距離是關係建立的初步條件,那信任則是核心條件。隨著年齡增長,環境趨向複雜,在利益關係的拉扯下,信任往往難以建立,又或者花了幾個月甚至幾年培養起的信任僅需幾秒鐘的時間就毀滅。

 

捫心自問,成年後的我們「信任」他人的意願有多少?

 

了解朋友種類

朋友.JPG

許多人感嘆「年紀越大、朋友越少」,然而仔細想想,我們所說的「朋友」到底是指什麼類型的朋友?有沒有一種可能,真正的朋友未曾多過、本就稀少,也因為稀少,真正的友情才是佳話、更為人珍視。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一書作者,將朋友分為四個層級:真正的朋友、夥伴行朋友、合作行朋友、功利行朋友。

 

真正的朋友數量最少,但卻是單純與平等的關係:互相信賴、互相坦承、不牽扯利益,這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強求來的果實不甜、強留的感情不美。真正朋友的稀少在於不只要在對的時間相遇外、還要相知、相惜、相互尊重。這類的朋友在物理與心理距離保持不黏在一起卻又存在連繫、不事事干涉卻又有著關心。

 

夥伴型朋友有著共同的興趣、吃喝玩樂聚在一起,但尚未到達互相坦承與接納的程度,當有心事時,不見得會找這類型的朋友訴說。

 

合作型的朋友在工作上經常性交往,性格未必合拍,但工作上卻可以合作無間。

 

功利型朋友有利則來、無利則去,屬於社交互動人群之大宗。

 

不變的真理就是「變」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萬事萬物會變,人也會變。人們害怕未知,對於一致性與穩定性有莫名的追求,希望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或各種方式使人事物具有可預測性。然而人無時無刻都在改變,個體的成長改變人、環境與周遭人際改變人,甚至一句話也可能改變人。在變才是真理的情況下,友誼也就會因為這樣的時空背景而跟著不一樣。因此,人們感嘆從小認識的朋友卻在長大後成了陌生人、在矛盾下走上陌路。

 

面對改變

「朋友是另一個自己」---西塞羅

 

面對成長,所有人都在改變。我們也在變,對於是否願意付出真心、願意信任對方也經常改變。

對於友情,耐心非常重要,耐下心來和一個人慢慢交往,來的時候不需要緊緊抓住,走的時候也不要過於悲傷,這才是應該堅持人際原則。

面對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親疏隨緣」,來來去去的人際關係下,不曾離去的是自己。在人際中,不渴望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只從自身的方向加倍努力,讓自己更加「配得上」對方,而不是強求對方屈從於自己。「朋友就是另一個自己」,信任自己、另一個自己(朋友)也終會是那值得信任的人。

 

 

延伸閱讀: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

不必把太多人請進生命裡.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君柔心理師 的頭像
    君柔心理師

    【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君柔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