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取自 pinterest @JooniesStarChild
#病毒不會消失而是如何與之和平共處
#疫情下的各種改變回不過去
#每一刻都是新習慣養成的一刻
疫情剛開始,我們常說「等疫情過去,再怎麼怎麼樣」
盼望著,一覺醒來,有如大雨過後,放晴並看見彩虹。
然而疫情至今超過了一年,等待疫苗同時,或許我們也正在學習「共處」。
人,對於不舒服、有威脅的人事物往往是趕盡殺絕,或是以逃跑的方式面對,心理學上稱為fight or flight response(戰或逃反應),面對壓力源原始的反應。
隨著文明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生活複雜多工化,戰或逃的反應已不足以因應人們面對威脅的反應,無法安全下庄。
#我們需要發展出戰與逃自動化反應之後的其他選擇
#與之共處是其中一種選擇
「與之共處」,也是#正念 的一部分。
請你放心,不會因為與之共處,你與它(情緒/疫情)就成為了一體,
你是你、它是它。
在五天密集的正念課程中,有一位長期與恐慌拔河的學員分享他參加正念課程的那週,某天恐慌發作的夜裡,使用正念所學到的「與之同在」,將注意力放在數息間,感受著它來了、也感覺到身體正在發汗,然而他試著採取除了抗拒以外的同在練習,竟然慢慢地入睡。
#能經驗到新的經驗
#因為他願意採取新的選擇
面對疫情,我們如何與之共處呢?
1. 與「現況」共處:接受新的規範與作息方式,實踐保護彼此的生活習慣。
2. 與「不便」共處:無論是活動受到限制、停電、限水等,不便都其來有自。將焦點從「不便」移轉至「還擁有」,感謝醫療/台電/無名英雄們在前線努力地守護不便下的便利。
3. 與「不確定」共處:人生充滿著不確定,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來,沒有人說得準。生命的本質充滿著不確定性,將焦點放在「當下」確定的事物與自我。
4. 與「恐懼」共處:恐懼源於未知與無知。世界之大,即便從未遺忘生生世世,也無法知了世間萬事。當恐懼來時,輕輕地告訴自己「我看見你了」,接著請將目光轉移到呼吸或者你可以掌握的五官感受中,例如「我看見藍天、我聽見鳥鳴、我感受身體與床鋪的接觸、我正在打字」持續地回應著五官當下的所見所聞所觸所嗅所感,並邀請自己會到舒適地呼吸上。
相較於戰與逃的內建自動化反應,「與之共處」是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的意識反應模式。藉由這一次的居家工作、居家上課、居家生活,練習「與之共處」。
#與之共處不只運用於疫情時期也用於心情感受
#與之共處你是你它是它不迎不拒不留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