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www.leaguecity.com/index.aspx?NID=1438)
曾經,一位因為人際困擾來到我面前的男孩,急切地問我如何不去在乎別的人眼光?怎麼在聽到他人針對自己的負向語言時不被影響?過程中他不斷地說著環境壓迫自己,他人帶有惡意的語言與行為快成為壓垮他的最後根稻草。
他接著提到旁人曾經給過的建議---要他察言觀色、不要白目、知道什麼話是針對自己什麼不是。說著說著,對話中開始出現不合常理的內容:他說從電視裡聽到主持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某位醫師可能想害他。說到這裡,這位個案絕對不是單單的人際困擾,而可能涉及精神疾患。在晤談的尾聲,我跟他說:「未來的晤談裡,無論你在我們的互動中聽到什麼或想到什麼,請你一定要告訴我,好嗎?」他沉默了,然後緩緩地說:「你是第一個這樣對我說的人。沒有反駁我。」
同理心(empathy)在英文原文裡是指「將自己的腳放到另一個人的鞋裡( put oneself in another's shoe)」,學習將自己的腳形塑成他人的鞋樣,嘗試感受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某次的課堂中,我跟學習夥伴訴說自己當前的職涯困境是太急著想達到目標,也因為這個急讓自己無法安穩地走著當下的每一步,接著我提到自己的九型人格類型與此類型的恐懼。此時,一位學習夥伴回應我:「所以你將自己侷限於這個類型?」「你說你都知道自己的情況,為什麼不改變?」這一段對話在不愉快的氛圍裡結束。
你不了解這一路上我為了克服這類型的恐懼做過多少努力?在不了解的狀況下急著給建議,是一種粗暴的好意。
同理心往往被比喻為「試著以他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學習將自己的腳放入對方的鞋內。」然而這是相當不容易的!要怎麼確定我們所以為的他人角度確實是他人的視角?不合腳的鞋又如何能真實地體會對方穿鞋的感受?
在學習諮商與實踐於工作的過程中,我覺得同理心也許更貼近於以開放且好奇的態度去詢問、去知道、去理解對方的生長脈絡,在脈絡裡看到他曾經的努力與不易。
有一本書名叫《你的感覺,我懂-同理心的力量》,這是一本關於以同理心為出發,了解、尊重、包容,和珍惜,彌補人與人之間最深層的裂痕。
然而在對話中,我漸漸地、儘可能地避免說「你的感覺,我懂」。當我越是知道我的經驗有限、越是能承認在個案的困境前其實我什麼也不知道,我越能不帶著框架,以想了解對方的態度與他同在。我無法百分百的了解你的感覺,但我試著去體會、去感受。
同理心,需要一遍又一遍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