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wallpaperclicker.com/wallpaper/alone-wallpapers )
柏榕,手臂上佈滿了蜿蜒小道,每一條都訴說著無助、憤怒與絕望,她是霸凌事件後的倖存者,曾經一躍而下,醫學救回了她的命,但卻無法帶她走出徘迴於憂鬱與躁症的迴圈裡。
霸凌(Bully)一詞出現於1978年挪威學者Dan Olweus出版的一本關於校園攻擊行為的書中,開啟了最早校園霸凌現象的探索。在霸凌一詞尚未普及的時候,最熟悉的詞彙是「欺負」,指某人長時間、重複地暴露於由他人發起的負向行動中,剝奪此人的權益或侵害此人的生理或心理範圍。
我的工作,有許多地機會與被霸凌者或欺負他人的行為人,以及既不屬於被害人、也不是加害人的旁觀者談話。
我經常聽到欺負他人者說「我們又沒有排擠他,只是不理他」,旁觀者說「我知道他很可憐,可是我什麼也不敢做」,被霸凌者說「憑什麼叫我別想太多?為什麼沒有人制止?為什麼最後被孤立的是我?」
霸凌與不喜歡的區辨方式在於不受歡迎者的權益是否有被剝奪、生理及心理範圍是否被侵害。
舉例來說------
不喜歡:小華與小方不對盤,身為班長的小華減少與小方的接觸。
霸凌(剝奪權益):小華與小方不對盤,身為班長的小華通知班級事務時惟獨跳過小方。
霸凌(侵害生理或心理範圍):小華與小方不對盤,小華散播重傷小方的言論。
被霸凌者除了承受來自行為發起人的攻擊火力外,還要面對冷眼旁觀、避之唯恐不及的旁觀者,義正嚴詞地說著「一個巴掌拍不響,倘若真有此事,想必你的待人處事上出了問題,才會搞到大家都對你有微詞。」的親人、朋友、父母或師長,或是當被害者在為自己發聲後招來的揶揄與更多地檢討。
霸凌,不只是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的事,而是整個群體的事。
(「角色任務」內容整理至黑羊效應一書 )
經歷霸凌事件的當事人,從最初「我做錯了什麼?」渴望透過事實為自己辯護,歷經著無助與害怕;漸漸地憤怒取而代之,渴望更高位階、權力者、或司法介入,然而卻再次經驗「一個巴掌拍不響,空穴不來風,事出必有因」的責怪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河蟹過,最後擺盪於自我懷疑與憤怒中,產生極度低落(憂鬱)或極度亢奮(憤怒)的情緒中。
(河蟹,網路用語,和諧的諧音,將事搓湯圓打混掉)
當事人無論對抗或是示弱,前者是活該的惡人、後者是裝可憐的做作,皆只是繼續成為眾矢之的,看著周遭支持的光點漸漸消失轉暗,前進不得、後退不能,只剩自己一人孤立無援。
名為霸凌的孤立之島,生存之道三階段
第一階段:瞭解黑羊效應-停看聽
停:如果解釋與溝通皆無法發聲(發生),停止詢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成為黑羊不代表你有錯,當團體承受太多壓力後需要釋放的出口,而剛好這次的樂透得主就是你。
看:看看生活中除了身為黑羊一角外的其他時光,其他感覺到正向情緒的時刻,看一看被黑、被陰以外地例外經驗。
聽:聽聽內心的聲音,不用急著放下。要罵、要哭、要怨天尤人、都可以,持續打開自己的耳朵、聆聽內在的聲音,在這場風暴中能倖存下來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第二階段:培養與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
「在這個世界陪伴自己最久的就是自己」,每一個人都必然會有照顧自己的方式,差別只在你什麼時候與它相遇。
柏榕說,她現在仍持續地與霸凌中遍體鱗傷的身與心和解著,過程中她培養出雕刻木製品的興趣,從割自己的手轉換到雕刻木頭,藉由刀刻著木將負面情緒釋放,同時在釋放後看到自己孕育出的成品,也是一種成就。
第三階段:回到內在「我是如何創造這段經歷,我允許這段經歷出現在我的生命中是為了要經驗或學習什麼?」
新時代賽斯的觀點「你們根據你們的信念和期望創造你們的實相」;新時代靈魂的觀點「在來到人世前,我們在上面開了個會,設計出生命藍圖,與其他的靈魂以愛為前提,立下了互相協助彼此完成此藍圖的劇本。」
在這一個階段,更深、更多地回到「自己」,回到本質並重拾力量。我很清楚這多麼的不容易,我也正在矛盾中、撞牆著、學習著。相扶之、共勉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