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jpg

受困之人格樣貌:困住了自己、困擾了別人。

 

 

被診斷為人格障礙症者並不代表會殺人放火、會殺人放火的也並非就是人格障礙症者。

學習辨識人格類型很重要,協助我們保護自己、設立界線、提供轉介或引入資源協助受困於人格障礙症者。

學習辨識但不歧視,性格養成的背後必定有其為了生存而經歷過的故事,當我們不知道這些故事前,溫柔地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地貼上標籤」。

 

 

當社會發生人為重大事件(如情殺、無差別攻擊事件)時,在震驚與哀傷之際,我們經常會問「是什麼樣的『人』會做出這樣泯滅人性之事?

 

在校園中,我們透過各種管道試圖回答「什麼樣的『人』適合在某一領域發展」,以此將學生分流至理組或文組,在進一步地分流至不同科系。

 

在職場上,期待聘用「對」的人,因此透過各種考試、測驗或面試,用以回答「眼前這個『人』是否適合從事這份工作」。

 

以上所說的『人』其實談的都是「人格」這件事。

 

人格是由一連串心理層面之成長與發展,與環境互動下所累積與形成面對環境之情感、認知與行為之反應方式,具持續性、穩定性與獨特性。

 

人格理論協助我們認識自己,回答我是誰(對己)、知道性格好相處(台語:知性好鬥陣)(對他人),以及預測行為或結果表現(對團體)

 

在許多情況下,有解釋比沒解釋好;可預測比不可預測好;穩定比不穩定好。

 

透過人格測驗,如賴氏人格測驗、九型人格測驗,或企業愛用之DISC人格測驗,協助校園與職場上之人與科系、人與環境,或人與工作之適配。

 

回顧過往會發現,當人為重大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媒體上較常出現「反社會人格」「邊緣性人格」等字眼,前些日子,中華人力主管協會網站上刊登之「HR如何精確辨識員工危險因子?」的文章中以邊緣性人格、施暴者人格及反社會人格之行為表現做為辨識員工危險因子之方式,以上這些呈現方式皆容易誤導閱聽者,汙名化人格障礙症者。

 

人格理論用的好,認識自己與他人真的好;人格分類用不好,歧視標籤跟著來,對你對我都不好。

 

DSM-V(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被診斷為人格障礙症者,其內在經驗與長久且穩定地行為模式已造成自己在學業、職場、人際或其他重要生活領域之苦惱與失功能,簡單地說「造成自己或他人之痛苦,無法適應環境」。人格障礙症分為三大群、十類型。若你願意花一點時間仔細看類型之敘述,你會發現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些敘述之性格反應,例如對人的不信任、衝動、時好時壞的自我認同感、期待被人看見、擔心被批評、完美主義等,只是這些部分未造成我們或周邊的人持續性地痛苦或適應環境之困難。

 

人格障礙症.PNG

(表格內容擷取與參考DSM-V)

(點擊圖案,連結至清晰圖檔畫面)

 

人格的養成之初,為了適應環境與生存。DSM-V上的各類分類,並非為了貼標籤,而是提供確診的人妥善的照顧與醫療。

 

人格的養成走過一條漫漫長路,也因此需要長期的治療,然而治療成效往往不佳,一方面是當事人未具有病識感(就像是擇善固執或完美主義的你雖已讓周遭人氣得牙癢癢,但你不覺得需要改變),二方面是涉及人格之行為改變所需的心理治療屬長期晤談,往往改變還沒發生就已宣告結束(無論是資源有限或當事人落跑)

 

在知己、知彼、組織選才上,人格的分類確實協助我們解釋與預測,有其方便性,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的獨特與多樣性並不宜用人格理論侷限,尤其是社會案件發生後之歸因,不應該將人簡易化。

 

被診斷為人格障礙症者並不代表會殺人放火、會殺人放火的也並非就是人格障礙症者。

 

學習辨識很重要,協助我們保護自己、設立界線、提供轉介或引入資源協助受困於人格障礙症者。

 

學習辨識但不歧視,性格養成的背後必定有其為了生存而經歷過的故事,當我們不知道這些故事前,溫柔地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地貼上標籤」。

 

(歡迎轉載分享,然請註明轉載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君柔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