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安息,生者平安。」陪伴死者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後,婚禮時說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留下的另一半誰陪他走一段哀傷療癒歷程呢?
秀場天王賀一航的妻子Judy,在賀一航去世未滿一年後,Judy坦言至今仍未走出喪偶之痛,在以經紀公司主管身分陪同辛龍打理劉真後事時,不免有些觸景傷情。
#喪偶的痛最痛
#如果不能與子偕老那要如何安撫自己
喪偶的壓力指數位居第一
壓力源,無所不在。
西元1967年,精神科醫師Thomas Holmes與Richard Rahe發展出社會再適應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 SRRS,或稱Holmes-Rahe壓力指數)將多項生活事件依事件對個人造成的壓力進行排序,其中配偶死亡對個人產生的壓力指數位居第一(壓力感100),其次是離婚。
身後事,對華人是大事,繁複的禮節,為往生者祈福前往淨土外,透過儀式,讓留在世上的親友透過燒紙錢、念經等儀式讓生者知道自己正在為往生者做些什麼,藉由做七(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禮節,協助生者調整、接受與面對「沒有他」的往後日子。
「做七是替逝去的人祈福,但比較像是不斷地提醒我們:他們真的走了,給一個期限要我們放手。」—電影:百日告別
#配偶死亡位居壓力指數第一
#身後事為往生者祈福外
#也給予在世者撫慰
從頭建立起生活重心
失去配偶,除了要面對哀傷外,更要兼顧生活中各個面向:生活與經濟上的壓力、孩子的養育處理、其他親人間的關係等。朝夕相處的另一半,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半圍繞著彼此,他喜歡的口味、生活中的壞習慣、吵架的矛盾、又或是在生命末期於病床旁的照顧相處,或許幾個月又或許多年來建立起的平衡,一夕改變,生活的步調與安排必定需要調整。
喪偶後,有些人回到學校讀書,以學習建立起新的生活圈與人生目標;有人藉由信仰轉移生活重心與付出;有人參加喪偶成長團體,將失去轉換為生命的力量,陪伴另一個生命共創意義。
#經年累月累積起的習慣
#一夕間必須調整與改變
#重新建立起新的生活重心與意義
失去,有走出來的一天嗎?
「失去摯愛的悲傷,有走出來的一天嗎?」好友A看著我問道。
你認為「走出來」會是什麼模樣?不再悲傷?不再哭泣?不再想念?不再痛苦?
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失去,沒有走出來的那一天,但有往進的每一天。如同英文中的 “move on”,既是繼續向前走,也是放下過去、釋懷之意。
前進不代表走出,但意味著生命繼續前行。
百日告別的導演林書宇的這段話也許可以回答好友A的提問:
「事實上悲傷會一直存在,改變你、成為你的一部分、跟著你走一輩子,不會不見的。經過這樣的歷程和學習,變得比較容易的是……比較不會去想起那些痛。現在,好的天比壞的天多。」
#悲傷會一直存在
#繼續向前不代表著走出但意味著持續前進
#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跟著走接下來的日子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我的臉書粉絲頁,按讚與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