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與漁.jpg

圖片來源:https://www.hkspt.org/wp/?p=5683

 

前些日子與一位心理師友人聚餐,我們聊著坊間越來越多占卜師、規劃師、顧問、催眠師在做心理諮詢的服務、協助當事人解決生命困境,我們與他們的相異之處是什麼?也因為資訊發達與行業自由,在諮詢與諮商經常交替誤用的狀態下,越來越多人誤以為與人對話並解決問題就是諮商的一種樣貌。

 

心理諮商在台灣並非新興行業,然而社會大眾對於「諮商」依舊充滿著陌生與誤解,對於心理師一職嚮往的年輕學子往往對此行業見樹不見林,如瞎子摸象般,我最常聽到有意成為心理師的學生說「我很會給人建議所以我想當心理師」「我身邊的人喜歡找我聊天,我覺得我很適合當心理師」「我喜歡給人意見後的成就感」。

 

是要「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

我們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還是生命的僕人?

 

幾個月前參加一場牌卡的工作坊,工作坊成員來自各個領域,有社工師、國中小老師、心理師、塔羅師等。工作坊中一個環節是兩人一組,在伙伴面前示範使用牌卡。我當個案,馨怡擔任這一場的助人者。我說著自己的困擾,期待透過牌卡更加看到我與父母親間的關係如何影響著自己的職涯困境。馨怡請我抽牌,翻牌後以牌為主角與我解釋我與父母親間的關係,過程中我幾度提出對說法不認同之處,以及我的想法感受,最後馨怡說「牌是這樣顯示,這個牌義要告訴你的是‧‧‧」過程裡我感受到憤怒,憤怒於「我」不在重要,我的經驗與情緒在談話的過程裡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剩下的是「專家馨怡」的意見與建議。

 

以媒介(牌卡、測驗、命理等)為主角的助人者,忽略掉活生生坐在眼前的這位當事人,一心想著「如何解釋此狀態」「如何給予建議」;相對地,對於想得到「答案」的當事人,這類型的助人者正好與其一拍即合。

 

在校園工作,偶爾會有教育系或心輔系的學生來中心請我們協助「心理師職業訪談」,希望透過訪問了解我們到底在做些什麼。曾經有學生問我「若你有與當事人一樣的經驗,你會如何給當事人建議?」當時我說「即便我與他都有過身為轉學生感到孤立的經驗,但他的孤立與我的孤立絕對不一樣。如果我選擇分享經驗,那一定是在我評估後確定這樣的分享對他具有『效果(療效)』,不然我的分享只是在滿足我的需要,而非他的需要。」

 

當事人是其生命中的專家與主人,透過對話發展或重建出屬於其個人的力量與方向,即便是給建議或分享經驗,都是在協助當事人「看到」並使他擁有選擇之能力。

 

各種助人者都有其存在的必要,鄧小平說「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正如助人者的最終目標皆是協助當事人面對生活。畢竟有些當事人只想接收魚,給他魚竿他還嫌你煩呢!

但,無論是給魚或給漁,都要以案主的需要(福祉)為最基本的考量,而非助人者的立場或為滿足助人者的成就感。

 

身為諮商心理師,我望授人以漁,讓當事人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與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君柔心理師 的頭像
    君柔心理師

    【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君柔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