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心理師一年半的日子,因為服務的大專有心輔系所,因此每學期都會有學生詢問我關於心理師這個職業、好奇我的求學歷程與職涯發展。我與學生分享我因為失戀、為了要救自己而轉學至心理系,而後又因考試失利進入心輔所,跌跌撞撞地未經刻意安排下成為了心理師。成為心理師後,雖然工作環境與薪資收入與期待有好一段落差(白話文–失望),但「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無論是一對一的晤談、一對多的工作坊、一對非常多的演講,我好喜歡我的工作,以致我願意多給我的工作一些時間、願意自我進修以協助自己能提供更適合個案的陪伴方式。我常聽到學生回應我:「好棒,我也想成為心理師」。

 

我相信他們想成為的不見得是「心理師」,而是「熱愛」工作的職業者。

 

小惘,大四學生,老師轉介來中心的學生。老師說小惘在班上人際相處不佳、課業跟不上,鬱鬱寡歡,在一次的談話中得知小惘說自己有憂鬱傾向但不願就醫。在與小惘的晤談裡得知,小惘的父母都在金融產業服務,從小到大都順著父母的安排,現在就讀的科系也是父母的選擇。父母說成績不好是因為他不用功,小惘說成績不好是因為沒興趣。我問他「你有興趣的是?」他說「不知道。」小惘說想休學去當兵,但父母不允許、老師也說小惘的個性與抗壓性根本不適合軍中。小惘躲進了憂愁的內在世界,迷惘地繼續著日復一日。

 

一路照著父母安排走,當想活出自己時,連「叛逆」的本錢也沒有

 

相當知名的職涯諮詢師說「80% 的職業問題,都不是職業問題。」當如洋蔥的剝開,發現原來核心經常與人際、內在渴望、失落經驗有關。然而,這些生命議題卻往往如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剪不斷理還亂,實在很難在短時間裡完全梳理,因此在20%的職業問題中下手也是一種路徑,反正條條大路通羅馬,先探索或後探索、先整理或後整理,總歸「都是為了好好安頓自己」。20%的職業問題聚焦於個人,包含四個大面向:「我喜歡做什麼、我適合做什麼、我可以做什麼、我最重視的是什麼。」當人從事自己喜歡的、適合的、擅長的、在乎的事時,會表現出熱烈、積極、主動、好的情感與態度,此情感與態度稱之為「熱情」,是內在源源不絕的原動力。當一個人投入於喜歡、適合且擅長的工作時,也會獲得成就感,成就感是自信的養分之一。

 

阿德勒說人生的三大任務:「愛(親密關係)、工作(職業)、友誼(人際關係)

 

阿德勒的人生三大任務,全都與「人」有關,難怪阿德勒也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然而愛與友誼,一討論下來經常是無止盡的旋轉,尤其當牽涉到自身以外的人時,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

 

而工作(職業)相較於另兩項,相對容易從自身開始,與採取行動。若你正處在能量的低點、對未來充滿茫然,建議你好好問問自己「什麼樣的工作、成為什麼樣的職業者能讓你感覺到熱情」。如同焦點解決諮商取向說「小改變價值大」,當逐漸地投入並熱愛工作時,你會發現,你所體驗到的熱情將會慢慢地擴展到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互動,以及生活風格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君柔心理師 的頭像
    君柔心理師

    【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君柔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