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小孩.jpg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psychology/92jxnrb.html

 

孩童階段,我們既受保護,同時也相當脆弱。

 

父母親的一個嚴厲眼神就讓大哭中的孩童收乾眼淚、閉上嘴,長輩一句無心卻強烈的話就會使我們謹記在心、終身受用(傷)。在幼兒階段,或許受限於語言發展,我們有很多感受但難以表達。

 

「數到三,不許哭」、「別在這裡搗亂,去一旁玩去」、「你再不乖,媽媽就不喜歡你了」、「你看看誰誰誰多棒啊,你要多跟他學學」,這些話對於孩童如同聖旨,刻在腦裡、烙在心底。相反地,那些來自於外界滋養的話語,也會在年幼的心裡種下,在歲月中陪伴我們成長、茁壯。

 

到底什麼是「內在小孩」?

 

在各式各樣的療癒系列課程與書籍中,經常提到內在小孩的概念,也經常以受傷的、脆弱的、敏感的形容詞連結。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未經社會化、天真直接、勇敢衝動的自我,儲存著年幼時的記憶、赤子之心、以及在無法保護自己時受傷的記憶與不被接納、允許、疏通的情緒感受。

 

內在小孩非常需要陪伴、支持與認同,最重要的是當事人是否願意指認與感受其內在小孩的存在。然而長大成人後,為了保護自己、為了防止再次遭受痛苦,我們嘗試將過往的苦痛與記憶埋藏,放置於潛意識中,讓意識得以不受影響,然而內在小孩從未消失,只是伴隨著壓抑與否認暫時關在心裡的某個角落。

 

為什麼我們要正視「內在小孩」?

在諮商中,我經常見到受苦於理性與感性、認知與情緒矛盾的當事人,他們常會說自己莫名的不安、焦慮、害怕,或是任何一點小刺激就讓他們的情緒掀起巨大的波動,這些感覺是如此的突然與真實,往往讓當事人手足無措,即便採取轉移注意力的策略,然而內在小孩會透過一次次地反映,甚至以一次比一次強烈的反應,為的就是「被你看見」。

 

看見、允許與接納,其實孩子要的就是這麼多,不是嗎?

 

《在死過一次才學會愛》作者艾妮塔.穆札尼說:「宇宙最偉大的真理不假外求,它不在於探究外在的星宿,在於我們的內在深處,就是我們的心智與靈魂的美好之中。唯有了解自己的內在,才有可能了解外在

。」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陪伴「內在小孩」?

 

當你願意看見內在小孩的存在、不帶批評地聆聽他在表達什麼、允許他感受到的傷害與情緒,透過藝術繪畫、藉由牌卡投射、以敘事述說的方式將情感得以流露,並一步步地做轉化與梳理。

 

我們藉著喚醒意識外的內在記憶,關照被忽視的內在小孩,清理與轉換過往的記憶,療癒,發生在看見、允許與接納的過程中。

 

培養擁有智慧、力量與接納的「內在父母」

 

我們的內在都有一個曾經受傷、失落、無助的內在小孩,需要擁抱、安撫與聆聽,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的內在也將發展出內在父母,除了透過模仿外在父母的言行舉止外,我們的內在父母可以經由我們的意願與選擇而長成我們期待的模樣。

 

許皓宜心理師曾分享來自NLP心靈治療師的一段話:「愛自己等於內在父母愛內在小孩。」愛自己,如果從內在關係模式來看,就是「內在父母」愛「內在小孩」;自信,就是「內在父母」讚賞「內在小孩」;自立,就是「內在父母」尊重「內在小孩」的獨立空間。

 

當你能給予自己看見、允許與接納時,你的內在小孩將能如實的存在。

 

回不去的過去,到不了的未來,然而現在的你可以培養擁有智慧、力量與接納的內在父母,讓你的內在父母成為內在小孩最有力的療癒。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來我的臉書粉絲頁,按讚與分享§

【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文章標籤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君柔心理師 的頭像
    君柔心理師

    【尬wa聊心事】君柔心理師 聊聊心裡事

    君柔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