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是說: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時學有所成自立於世、五十歲時了解自己來到世上的使命、六十歲能聽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達到順着心願做事,而不會超越社會所認同的規矩。從孔子說話被記載下來的那刻起,多少儒者身陷於這樣的框架裡,直至今日「幾歲以前要做什麼」的框架成了集體信念,書店裡陳列著各式《XX歲前你必須懂得X件事》。
對年齡「必須」要如何的框架,我們開始與無形的「必須樣貌」比較著,陷入焦慮的情緒中、以及無限循環的自我檢核與自我批判裡。
二十五歲後開始覺得將慢慢遠離年輕,女孩嘛某個年紀過後最喜歡稱「永遠的十八歲」,前不久,迎接而立之年,三字頭的男女經常被賦予要確立方向、立業、有所作為的歲數;對女人更是苛刻,要有方向、有事業、有作為外,還要有感情歸屬(敗犬女王很有名的電視劇),這歲數也是生育孩子的黃金尾聲,真是充滿各種應該與焦慮的關卡啊!
或許二十五歲與接下來的一兩年我曾為歲數犯愁過,但當我意識到XX歲必須如何慢慢地不在困擾著我、意識到現在美好部分的自己也是歲月的功勞。
如此的心境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
但加州時間並没有變慢。
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
却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
然後活到90歲。
有人依然單身,
同時也有人已婚。
奥巴馬55歲就退休,
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统。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所以,放輕鬆。
你没有落後。
你没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裡,一切都準時。
成長,讓我意識到:
「應該」換成「選擇」生活會過得更自在愜意一些!
生命花在追求某種單一樣貌實在太辛苦了!
經驗都只是經驗,當下發生的,無論如何的痛徹心扉,都會過去的,都會成為未來回想起的經驗之一!
照顧情緒與照顧健康同樣重要!
清楚自己的樣貌,選擇適合這種樣貌的生活方式!
歲月提醒著我們,已經用了多少時間認識自己的樣貌、創造了多少自己想要的生活實相!
別去管那些XX歲必須懂得或必須去做的OO事,你所需要懂得的是「自己」並去做那些會讓自己開心的「事」。